伊蚊危机升级!广东基孔肯雅热爆发背后的“人蚊大战”
全球变暖+病毒变异,热带蚊媒北侵的警钟已敲响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广东正经历着一场与伊蚊的激烈较量,基孔肯雅热的爆发让“人蚊大战”进入白热化阶段。
疫情暴发:三周2940例,伊蚊的闪电战
2025年7月,佛山顺德区一名自斯里兰卡归国的旅客,无意间成为基孔肯雅病毒入侵的“零号病人”。短短三周内,广东确诊病例激增2940例,疫情扩散至澳门及省内12个城市。这场疫情的罪魁祸首,正是广东常见的白纹伊蚊(俗称“花蚊子”)。它们通过“人→蚊→人”的传播链,将病毒以惊人效率扩散。
为何传播如此迅猛?其一,隐匿性强,90%感染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,难以及时发现传染源;其二,病毒增殖快,在蚊体内仅需8 – 12天即可具备传播能力;其三,虽然蚊虫活动范围仅200米,但人类移动将病毒带向全省,加速了扩散。
(图源千库 ID:814920)
气候变暖:伊蚊的“完美温床”
广东今夏持续30℃以上高温加上80%湿度,与印度洋群岛疫情高发区环境高度相似。在这种环境下,伊蚊繁殖提速,生命周期缩短至7 – 10天,单次产卵量高达300粒。同时,城市成了“造蚊工厂”,台风降雨后,老旧小区排水沟、城中村积水容器成为孳生温床。佛山监测数据显示,疫区布雷图指数(蚊媒密度)突破安全阈值3倍,与美国佛罗里达州、意大利疫情爆发前兆一致。
病毒变异:双重突变,传染力飙升
本次流行的印度洋型毒株携带E1 – K211E和E2 – V264A双重突变,实验室证实,感染白纹伊蚊的效率比普通毒株高2 – 3倍。基孔肯雅病毒作为单链RNA病毒,突变率是DNA病毒的百万倍。早在2010年东莞、2019年云南的零星病例,就早已预示其在中国传播的潜力。
(图源千库 ID:1525867)
防控突围:无人机+“以蚊治蚊”科技
1. 无人机灭蚊:精准打击蚊巢
中国疾控中心发布《无人机灭蚊技术指引(2025版)》,首次规范操作流程。精准参数为飞行高度3 – 5米、速度≤5米/秒,在清晨/黄昏蚊虫活跃期作业;同时进行安全管控,避开水源地,药剂选用环保型乳油或微乳剂。尤其适用于城中村、废弃工地等区域,效率比人工作业提升80%。
2. 生物武器:“好蚊子”剿灭“坏蚊子”
佛山释放两支特殊“蚊子军队”。华丽巨蚊的幼虫专食白纹伊蚊幼虫,3周可吞噬100条,而成虫不吸血、只吸花蜜;绝育雄蚊携带沃尔巴克菌,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产卵无法孵化,试验区蚊群密度下降94%。为确保生态安全,佛山启动2年生态监测,严防物种失衡。
全民防线:九字方针守住家门
“清积水、灭成蚊、防叮咬”,这是阻断传播的核心。首先要清除孳生地,翻盆倒罐,清理阳台花盆托盘、废弃轮胎,水养植物每周换水,储水容器加盖密封。其次是个人防护,外出穿浅色长袖,涂抹含避蚊胺(DEET)驱蚊剂,居家安装纱窗,睡眠挂蚊帐。香港已降低灭蚊响应门槛,蚊患指数超10%即启动强化灭蚊(原为20%)。
未来挑战:热带疾病北移已成定局
白纹伊蚊的生存北界已推至辽宁,北方多地监测到其种群建立。随着全球变暖和跨国流动加速,“今天的广东疫情,或是更大规模传播的预演”。2006年,白纹伊蚊首次突破北纬30°,现身河北邯郸;2024年,内蒙古采获白纹伊蚊,基因与芬兰、福建种群相近;2025年,辽宁、陕西蚊媒密度持续上升,沈阳以北成新前线。建立跨境病原体监测网,将气候预测纳入公共卫生决策,是应对这场“人蚊战争”的关键。
海迪生寄语:科技守护健康,共筑公共安全屏障
“每一次疫情警报,都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。在这场与蚊媒的无声战役中,海迪生坚信:科技创新与全民参与是守护健康的终极防线。我们呼吁——科研机构加速研发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,推动无人机灭蚊、生物防治标准化;社区与家庭从清理一盆积水做起,切断蚊虫孳生链条;全球协作共建跨境病原监测网络,抵御气候变暖下的疾病北侵。愿你我携手,让每一次夏日的微风,不再携带健康的威胁。”
防控无小事,行动即力量!